2023
11/17
09:31
來源
無錫新傳媒
分享
11月15日,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迎來通水10周年。
南水北調工程是黨中央、國務院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南北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,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,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,通過與長江、黃河、淮河和海河相互連接,構成我國水資源配置“四橫三縱、南北調配、東西互濟”的總體格局。
從江都水利樞紐起步,世界最大規模的泵站群逐級“托舉”長江水北上。10年來,南水北調東線不斷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,推進沿線河湖生態環境復蘇,發揮防洪排澇效益,暢通南北經濟循環,工程文化作用凸顯。
南水北調優化水資源配置。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,構筑長江水、淮河水、黃河水、當地水優化配置和聯合調度的骨干水網,增強江蘇、安徽、山東等地受水區的供水保障能力,實現了多水源協同配置,為黃淮海平原東部和山東半島補充水源,為構筑國家水網“主骨架、大動脈”創造了條件。
環保治污復蘇河湖生態環境。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關鍵是水質,工程通水前,江蘇、山東沿線實施471項治污工程,水質斷面達標率由3%提高到100%。通水10年來,為沿線環保治污發揮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。東線通水前有“醬油湖”之稱的南四湖,通過治理,水質已由當初的V類和劣V類升至Ⅲ類,躋身于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,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、被稱為“鳥中大熊貓”的青頭潛鴨也重返南四湖定居。
黃金水道暢通南北經濟循環。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緩解了沿線受水區水資源制約難題,釋放了北方地區優勢資源的潛力,將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為北方地區的經濟優勢和發展動能,促進北方經濟增長,緩解了我國南北方發展不均衡問題,打通了南北經濟循環。東線貫通了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堵點,解決了受水區水資源短缺的痛點,解放京杭大運河運力束縛,釋放山東、河北等地潛在優勢資源生產能力,實現南北之間各類資源的優勢互補,有助于提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。
促進大運河文化發展。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以“文化鑄水”“文化興水”為目標,江蘇境內工程建設運行中,發掘保護水利文化遺產,傳承與發展水利文化,打造了一批水利風景名片,創建了一批園林式水利,提升了沿線旅游資源質量;山東境內庫區共發現文物點88處,建好臺兒莊、萬年閘、二級壩、長溝泵站,東湖、大屯水庫等6處南水北調文化基地,把水利工程與地域文化融合發展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與文化融合推進,激活了千年運河文化,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正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。(方紅)
Copyright(C) 1998-2023 www.giandc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蘇)字第00306號
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